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常见角膜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感染性角膜病的首位,是所有角膜病中致盲率最高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50/105的患者眼表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其发病率约为20.7/10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HSK的发病群体更加年轻。虽然近年来关于HSK的诊疗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HSK的患病率仍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HSK的病变类型较多,病变严重程度不同,反复发作,对HSK的诊断及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对HSK的诊疗水平不足,无法在早期控制病情,导致HSK治疗的延误而使病变不断加剧,最终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DALK)基本思路是由Archila在1984年提出,技术定义为将受体角膜基质层彻底剥除暴露并完整保留后弹力膜层,将供体角膜移植在含完整受体后弹力膜的植床上。与PKP相比,该术式存在以下优点:无需开放眼内结构,避免了眼内组织的损伤;由于受体保留了自身的角膜内皮,术后很大程度降低角膜内皮的排斥率;对移植供体材料要求低等。
陈蔚教授团队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眼视光医院因基质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病例资料。观察角膜植片植床形态,测量记录末次随访的最佳戴镜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节OCT形态、角膜地形图、眼压等数据,记录术后并发症如复发、排斥、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不良事件。结果发现DALK治累及深基质的HSK具有稳定的远期临床疗效。深基质皱褶在手术中难以剥离,强行剥除易引起后弹力层穿孔;皱褶在术后会逐渐变淡甚至消失,对患者术后长期BSCVA无明显影响。这一结果发表于2016年2月发表于眼科著名杂志《cornea》。